返回 输入关键词
导航菜单

传统戏的唱词,很多都有错误,需要改正吗?


#戏曲#荷露团珠文章

传统戏的唱词,很多都有错误需要改正吗?答案很明确:不需要

有人说那么多错误不改正像什么话,其实,没他们说的那么邪乎,传统国戏有三不计原则,另外一点,这些不足也看什么角度审视,传统戏曲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特殊形式,总之都有它保留下来的道理原因

京剧《三堂会审》

前几天就有人给我留言说:京剧《玉堂春》里的唱词,有很多文字错误修辞错误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许多文字要重新考究。

其实这位的言论可不止他的新发明,如果大家注意过去的一些文献,从民国时候起,就有人纠结京剧;或者说传统戏曲的唱词、情节、服饰等等的所谓不合理,他们言辞凿凿,信心满满,发誓要修改纠正这些不合理和这些错误

明朝和满人服饰演唐朝故事的《大登殿》

可是奇怪在什么地方呢,很多的所谓文化人,把他们认为所谓错误给改了,把不合理的情节也给改了,把不符合历史的服饰给改了,他们辛苦半天,可结果却是台下的观众他不认

这就很要命,弄的这些人白费了半天力气,人家艺人还是照样按照他们认为的那个所谓不合理,所谓错误,该怎么演还怎么演,该怎么穿还怎么穿,该怎么唱还怎么唱,而观众,他还是欢迎老的反对新的,明知道不合理,人家接受,你说气人不气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很简单,就是任何学问知识,都有它自己的一套理论原理,那么没有搞这种专业的人,他看到只是表象,深层的原因他并不清楚,他认为的往往只是认为的,和真相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京剧有些唱词不合理,有些唱词错误这个问题存在呢?存在,但它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传统戏之所以称之为传统戏,就是流传到现在,是有一定历史年代的。

当时写这出戏唱词的时候,这位编唱词的作者可能就是一位稍微认识点字的艺人,他写的时候,由于文化以及认知的局限,往往会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混淆甚至写错,这个在当时的那个历史环境下很正常,这一点和京剧的来源也有关。

京剧的来源就是花部乱弹,是“俗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看点不是文本,而是艺人技艺,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戏曲的故事情节往往都比较简单,唱词的文学性也比较低的原因,因为重点不在这里。技艺展示才是乱弹剧的重点,这一点与西方戏曲不同,与昆曲也不同,往往板腔体都是如此。

那么有人又说了,我们现在艺人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了,剧团里又有专业的编剧,为什么不把那些错误纠正过来,把不合理的修改一下呢?

《昭君出塞传统戏(上)与改革后的新编戏(下)服饰对比

要我说,没必要。新编戏你尽量避免可以了,传统老戏,还是不要人家动手为好。

试想一件青铜器,上面有很多破损,斑驳陆离的,你为了这件器皿的完整正确光洁,你会用砂纸打磨,抛光,填补翻新吗?旧的就是旧的,文物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于传统戏曲我们同样应该适用这一原理,保留就可以了。

另外一方面,你伤筋动骨,带来的不只是词这一方面改变,虽然是合理的,但同时带来就是唱腔字音也被改换了,唱腔的四声如果还照那个字音唱,而实际的字的四声却是另外被所谓改正代替的字,那么就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演唱出来唱腔都是倒字别字,因此唱腔会歪七扭八,奇怪不已。

所以,艺术是一门大学问,门类繁杂而细致,牵扯很多的东西,特别是一门已经固定下来基本趋于完善艺术形式改变是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是一个外行想当然只看表象可以动手和想改就改的。

网友就说:“行了别纠错了,看到想纠错的,就想起沧州的铁狮子了。”

“(传统戏曲)唱词首先考虑的是声韵,简单说就是好听好唱,文法逻辑之类的完全可以忽略

比如余叔岩的《碰碑》:金乌坠,玉兔升。以前谭派的断句就是金乌、坠;而余唱成:金、乌坠。显然余的唱法,文法是不通的,但那有什么关系,余这么唱就是好听,这就结了。

其实,京剧不论戏词还是剧本,核心价值不是历史、文法、逻辑什么的,而是京剧的四功!所有剧本,戏词等不过就是个载体,要展现给观众的核心价值是唱念做打的高超技巧。对于剧本戏词纠结,而不考虑四功的呈现效果,用一句成语概括就是买椟还珠。壳子漂亮,瓤子撇了,那是本末倒置,不明就里。

国粹是哪四大国粹?(欢迎留言,送vip会员)

国粹票友杂谈


流派传承能否一成不变

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

杂谈中国戏曲“票友”现象

谈对戏曲男旦现象认识

杂谈流派传承中的一些现象

怎样把握京剧演唱中“劲儿”“味儿”的关系

再论京剧的“字音”

京剧演唱要规范口腔动作

谈我对程派名家李世济的看法

说梅派经典霸王别姬》谈什么才是正确的戏曲改革创新

评论 0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