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李世济#窦娥冤#荷露团珠文章
《窦娥冤》是一出著名的中国传统古典悲剧,它之所以著名的原因,就是这其中窦娥冤死的这种强烈的悲剧色彩,如果去除这种色彩,这出戏能不能如此著名,就真的不好说了。
但是后来明朝的一位剧作家,又把它改成了大团圆结局,这一点实际严重冲淡了悲剧色彩!
京剧大师程砚秋也有改编本,最早他是想接受窦娥和家人团聚这个结局的,窦娥马上被斩首,结果恰逢清官海瑞路过,救下窦娥,重审此案,冤情得以昭雪。
但是后来程先生觉得这样演,此剧悲剧的力量是很弱了,不会有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于是改成了只演《探监》和《六月雪》两折,其他不演。
也是出于这种考虑,于是戏名就叫《六月雪》,其实这种叫法是折子戏的叫法,不是全剧的叫法。
因为这出戏,不同的剧作者写过不同的结局,那么艺人也有不同的演绎和理解,于是戏就有了很多个剧名。
这出戏的名字,叫《窦娥冤》《六月雪》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被斩了,叫《金锁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团圆了,大结局是喜庆的。
那么上面说过,《六月雪》这个名字呢,基本上演的只是一部分,没有最后的大团圆结局。
程派名剧《六月雪》
其实程先生改编《六月雪》,不演最后的大团圆想法是对的,他也是考虑到了程派擅演悲剧的特点,这样演虽然不是太符合中国人希望圆圆满满,好人得救的心态。
但,悲剧就是悲剧,《窦娥冤》这出戏,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它强烈的悲剧色彩使人无法释怀,从而对人心灵产生强烈的震动和同情,这也许这就是程先生为什么只演其中这两折的原因吧。
实际程先生考虑的是非常正确的,我们今天虽然希望窦娥不要被冤死,但是如果最后团圆了,那种动人心魄的悲剧力量势必被减弱得没有什么痕迹!从而对人善恶的警示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年就是因为程派以及程砚秋对这一人物的精准把握,使得其他名伶,都避其锋芒,把这出戏挂起来不演了,如果是喜庆的结局,恐怕还不会有这种“众人不演我独演”的情况出现。
我们今天探讨程派的这出经典,考虑程先生对这戏的安排,又想起一件很让人感到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李世济对这出戏的改编。
这么一出几乎让程砚秋给唱绝了的戏,李世济她仍然敢下手胡改。
唱词和音乐就不说了,最让人感到不解的,就是她又把程先生扬弃的那个最后大团圆的结局给改回来了。据当时看过李世济这出戏的人说,她的这个“大团圆”结局特别热闹,还加了一段欢快活泼的流水板。
本来人家李世济同志就喜像,演什么悲剧戏剧都笑嘻嘻的,这回更加发挥她的优势了。
只见李世济老师,头戴着大红绒花,穿着鲜艳的披,欢快地走着她那独特的小坦克步,眼珠子咕噜噜乱转,欢快极了!
我想说的是,李世济改编的时候,没有考虑程先生为什么不演最后的大团圆这样结局的原因吗?改回来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不是增益是有损,不是锦上添花,是削弱加累赘!
今天看,这种不顾剧情的行为,自以为是的想法,真是让人莫名其妙!李世济这样改成功吗?当然,李粉肯定是觉得成功的,但我觉得非常不成功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浅说京剧“以字就腔”“以腔就字”“以字变腔”“因字生腔”
再谈学程学张前先学学梅
关于京剧的“字”“气”“味”“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