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戏台#荷露团珠文章
中国的传统戏,过去在舞台上是有很多规矩的。这些规矩随着49年以后所谓戏曲改革,以及样板戏的大力盛行,慢慢地就没几个人遵守了。
传统戏被割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很多过去的规矩戏曲人都已经完全不懂得了,再加上新式舞台,新式演法,很多东西全部给“洋化”了。
那么这些规矩,其实很大一部分,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以我个人不高的见解,我觉得很多东西还是应该把它延续下去,既保留传统文化的一些认知,也能使很多人向善弃恶,对客观事物心生敬畏,这是好事,为什么不流行呢?难道旧传统的东西都是糟粕吗?西方的东西都那么好吗?未必。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两种性质,两种体系,两种东西,它们各自的着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崇洋媚外的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 那时候开始,就大力地批判扬弃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现在很多的老规矩人们不懂,也是有原因的,最典型的就是过去家里老人去世以后,会有很多的规矩发送法,现在的年轻人哪个懂呀?拉走一烧完事儿,这其实是对人尊严的一种藐视,也不怪这些年轻人,连他的父辈都不懂,何况他们更不懂,所以传统失去的东西不止戏台上的方方面面,其他领域失去的东西更多。
那么今天谈的是戏曲,我们还用戏曲来举例。比如说过去舞台上一些称呼现在都简化了,最典型的就是切末,彩头,现在统统称之为道具,其实这其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而且它各有各的要求和说法。
过去,有些不常用的切末,后台的衣箱并不预备,遇到用的时候,现制作现拿上去演,绝对禁止用真物代替上台。其制作的方法也有特别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现在的基本上都不懂也不遵守。
我举例说,比如说戏台上的 “人头”。人头肯定是不能用真的去代替了,谁也不会把真人的头砍下来带到戏台上演戏。
梅兰芳萧长华演《审头刺汤》
那么我了解的现在的舞台上,绝不会演戏之前现制作一个什么人头道具,而是真的弄一个假的雕刻成人头的形状的道具预备着,而过去则不一样,假人头都是用红色的门旗包裹着纱帽胎做成人头的形状。
那么如果是老年人头,则挂一缕髯口。有人头的戏实际也不少,比如《审头刺汤》就是其一,那么这出戏现在也还在演,带上台的人头和过去还一样吗?那肯定是不一样的,简化是简化了,但是规矩破坏了。
类似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舞台上的切末用具,过去全都是现演现制作,没有预备的。
比如说包裹,那都用红色门旗绕成卷儿代替背在身后,挎在肩上挂在手臂上围在腰间,例如《春秋配》的“砸涧”一场,(可惜这戏现在也没人演了,演完“捡柴”完事)姜秋莲乳娘身上带的包裹就是这种情况制作的,还有《翠屏山》里的石秀的包裹也是一样。
戏台上不但大的切末如此,就是连一件小小的切末都得用其他东西代替,比如说戏台上的铃铛,需要用红色门旗包着茶碗里边儿搁几枚铜钱。
其实买一个真的铃铛也不贵,或者预备一个旧铃铛当道具,但不行,规矩就是规矩,戏台上的规矩决定了,这样绝对不允许!
当然现在社会就难说了,没有这些规矩,也没人去用其他东西代替,买一个旧铃铛一用岂不更好?一劳永逸,还简单!所以,这些事情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所以更没有人去计较,这就是戏曲以及传统文化逐渐败落的又一个原因吧,不是这一件单独的事情,而是那个理或者说那个规矩已经没有人遵守了,这才是最要命的。
程砚秋的大度忍让,促成了一张传世杰作《四五花洞》唱片的诞生
京剧演唱要规范口腔动作
传统是“待烧的装裹”?这不止是欺师灭祖,是新的“文化暴力”!
再论京剧的“字音”
上天让你挂头牌,你想不红都不行
话说京剧演唱中的“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