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霖#荷露团珠文章
说起京剧老生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其实京剧旦角后来大部分的流派,很多唱法其实都是从“老陈派”(陈德霖)这里学来的。
比如说像梅先生的唱法,尚先生的唱法,黄桂秋的唱法,特别是程先生的唱法,他小时候有“小石头”的这种“绰号”,其来源就是因为陈德霖老夫子他的小名叫“石头”嘛,因为程砚秋学陈德霖,所以人们就称其为“小石头”。
陈老夫子和他的学生们
陈老夫子号称“旦角宗师”“青衣泰斗”,这些名誉很高的原因,就是他在旦角上的成就和贡献确有过人之处。他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旦角大家,咱们今天看他的所谓“六大弟子”,都是当时一等一的旦角名角儿,特别是其中的王瑶卿,梅兰芳,这二位基本上是奠定了京剧发展方向的里程碑式人物。
说起来,近代的很多的这种行当的确立,演法、唱法实际是从陈德霖这里确立的。
他是一位非常善于学习的人。据说最早的《四郎探母》里的萧太后,是由花旦应工的。每当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都很诧异!一个帝王怎么能用花旦应工呢?而且过去花旦的演法是踩跷的,走起路来婀娜多姿,扯着袖子的一些抖肩膀的动作,跟现在的彩旦差不多。如果今天的这种花旦踩跷的萧太后上了台,不知是一种什么滑稽效果。
说笑归说笑,那时候太后用花旦应工却是千真万确的。据说演的最好的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那么到了陈德霖这里就改为青衣应工了,具体是怎么改的,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记载,但是这样改呢,可能是也觉得一个女王那样颤颤巍巍,扭扭嗒嗒地上台确实不合适,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陈德霖他演萧太后演得特别好,是因为他长期在宫里应差,闲暇之时,都特别仔细地留意慈禧太后的走路、神态、步伐,每次看过之后都会熟记于心,等到回家以后,私下里对着镜子模仿,时间长了居然走得特别的像,于是他就慢慢地把他这种学来的东西,运用到他的表演中,独创出了一种戏台上的太后演法,这种演法包括步法、神情、气质,高雅华贵,特别有“范儿”。
一次他演《雁门关》的萧太后,一出场就学着西太后的步伐,结果不但班社里的人觉得特别像,就连宫女,太监,后妃们都觉得非常像,这时候李连英悄悄地在慈禧跟前说:“老佛爷,您看这个陈德霖学您的这种走法,表现萧太后,他学得还真有那么点意思吧”。
慈禧点了点头,笑着说:“嗯,这个德霖啊,他是真聪明!”,这就算点头承认了。
其实连陈德霖自己都捏着一把汗,后来私下里他对朋友谈起此事的时候,不无感慨地说:“我这是一个险招,因为你不知道太后老佛爷,她喜怒无常!她若高兴了,夸你两句,承认你这种走法演法自然很好,但若她那天心情不好,说我不经同意擅自学她,那他降罪与你,你说我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自从有了陈德霖演萧太后的这种演法步伐,那么后世演萧太后的艺人都在学陈老夫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老夫子的这种走法是从慈禧太后那里学来的。
现在文献也都记载陈德霖老夫子是一位非常宽容厚道的人。据说他在出科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嗓子都不行,于是他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去皇城根底下喊嗓,那时候谭鑫培还笑话他,但是他不为所动,最后在中年以后嗓子居然给喊出来了,并且比年轻时候还要嫩脆。
以前我们就谈过老谭在台上台下损人,那是随时随地的,和他配合过的名角,几乎都受过他的揶揄,他和陈德霖也有故事。
有一次他俩合作《武家坡》。这出戏王宝钏有一句唱腔:“低下头来心暗转”,那么按过去的“心暗转”没有花腔,但是陈德霖为了使这句唱,表现一下人物当时的心情,于是在最后一个字里加了很多的“弯弯绕”腔,来表现当时人物的心情。
他唱着尽兴,老谭在旁边就有点不耐烦了,演完以后下了台,老谭就阴阳怪气地说:“那句腔哪有那么多绕绕,你咋唱个没完没了?”
陈德霖一听这话,也有点不高兴,看了他一眼说:“那你还不允许人家想一想嘛”。
也许是老谭唱老生,也许是他地位高是班主,也许是陈德霖唱旦角,所以他们的脾气秉性也有所不同。从这个小故事中就能显示二人的品性来,说来道去,还是陈老夫子的性格温顺,这一点我想大家也有同感吧。
有些传人,张派在你们手里已经走歪了
京剧演唱的情、气问题初探
张火丁的“爆红”是什么原因?
关于梅张不分的问题
关于程砚秋“以气催声”演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