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桂芬#荷露团珠文章
清代诗人赵翼说过:“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那么对于文学是这样,戏曲其实也一样。一代有一代的文学,一代有一代的戏曲,那么有的人说新的比旧的好,那也不尽然。
喜欢现在的一些所谓名家的人,是他的欣赏习惯转变了,过去的名家什么样他实际也不知道,没见过。因此,这并不能证明过去的那些不好,现在的演员超过了过去的艺人,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唐诗宋词元曲如果按有些人的这种论调,那么是不是元曲的成就高于宋词,宋词的成就又高于唐诗呢?未必。
大老板程长庚
京剧产生以后,到了大老板程长庚,可以讲把京剧的艺术层面地位,提高了一大截儿。那么被后世称为老生后“三鼎甲”的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都是师承于程门,要说后来另辟蹊径也就只有谭鑫培了,孙菊仙和汪桂芬基本上还是继承老程先生的艺术,他们的唱法虽有变化,但是根源还是程先生的那些东西。
这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被后世称为“四海第一人”的谭鑫培,谭鑫培不是说程长庚去世以后,他才改变他的唱法,而是在程活的时候,他的唱法就越来越有别于程长庚,以至于程大老板听了他的唱以后,认为是“靡靡之音,亡国之曲”!
当然,程先生也承认谭的唱很好听,并且说:我死之后你会独步!但是他并不认可谭鑫培把京剧这种“洪钟大吕,粗犷直白”,变为婉约细腻;追求韵味儿的这种唱法。
其实这和时代和环境有关,更和观众审美的转变有很大关系。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大部分观众,已经不喜欢那种只会大喊的唱法怎么办?当然,也不能说程大老板的那种唱法不好,不然的话也不会延续那么多年,学的人那么多了。
其实那种唱法也比较难,首先对自身的先天条件要求就很高。现在我们听王凤卿留下的唱片就不难发现,调门高嗓音冲,不是什么人想学都能学,想唱都能唱的,在过去的那种野台子或者是没有音响设备的舞台里,这种唱法还是很占便宜的,很受观众欢迎的。
那么上面说过,京剧所谓后“三鼎甲”基本上都脱胎于程大老板的老程派,除谭鑫培以外,孙菊仙,汪桂芬也是以学老程派戏而著称的。孙菊仙就不多说了,今天讲一讲汪桂芬的一些故事。
汪桂芬为什么学程长庚学得那么好呢?因为他会操琴拉胡琴儿,他中年以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嗓子都不好,于是改习文场,曾经给大老板程长庚拉了很长时间的胡琴,所以他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程长庚的唱腔唱法。
汪桂芬
后来他的嗓子逐渐恢复了,于是大演特演老程派戏,那么由于他对陈长庚的唱腔心知肚明,了解甚多,所以被后世喜欢程长庚的一些老戏迷们追捧,名气也越来越大。
大家知道,好像所有有能耐的人脾气都古怪,那么汪桂芬也一样,对他的一些传说更多。比如说他这人很不讲信誉,和某某戏园子本来签订好了合同,拿了人家的定金,最后到那个地方,却在另一家戏园子登台演戏,这件事儿发生在上海。
据说当年上海的丹桂舞台老板刘维忠约角儿,提前预付给了他包银300两,并且立了字据,结果他到了上海,跑到别人家去登台演出,因为另一家给的包银多,这种不讲信誉的行为确实令人不齿!
结果丹桂茶园的老板勃然大怒,一纸诉状把他告上了法庭,这不用说,他是败诉了,结果被判决打了100板子,并且带着枷锁游街示众,你说多丢人!但是他仍然品行不改,后来还干过好多这种没有信誉的事情,包括他在宫里当差应事儿的时候,都敢找理由不去,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天不亮起来吊嗓子,那么有很多喜欢他艺术的戏迷,就到墙外头偷偷的听,但是他有一个习惯,只要知道有人偷听,马上就不唱了。有一天他正在吊《文昭关》,墙外头围了好几个戏迷,有一个实在是嗓子痒痒,禁不住喊了一声好,结果汪桂芬发现以后立即就不拉不唱了,把门狠狠地一关,没了声息。
旁边人一听没消息人家不唱了,非常生气,有人上去就给那个喊好的人一个大耳瓜子,说你真是吃饱了撑的,你喊什么好!别人也骂,此人捂着脸,委屈地说:我是该打,但是他唱得实在是太好,我不喊一句会憋死!
从上面的小故事可以看出,汪桂芬当时受欢迎的程度有多么大。所以在汪桂芬和孙菊仙活着的时候,谭鑫培也不是一手遮天,只是因为老谭到了老年越来越受欢迎,学他的人很多,而汪桂芬早早就死了,能够抗衡老谭的人几乎没有,所以谭派也就是越做越大,越传越广成为后世老生学习流派的唯一路径了。
程砚秋的大度忍让,促成了一张传世杰作《四五花洞》唱片的诞生
京剧演唱要规范口腔动作
传统是“待烧的装裹”?这不止是欺师灭祖,是新的“文化暴力”!
再论京剧的“字音”
上天让你挂头牌,你想不红都不行
话说京剧演唱中的“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