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梅妃#程派#荷露团珠文章
李世济演《梅妃》形象如同革命者
今天我们谈谈对程派戏《梅妃》大删大改的李世济演法。
李世济的本子,已经和程砚秋先生的那个本子有很大不同了,李世济的那个改编本,标注的也非常清楚:改编:杨毓珉,作曲:唐在炘,导演:骆洪平,主演:李世济。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种原因,程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李世济“一枝独秀”,这不是说李世济的艺术比其他程派传人好,而是李世济在别的方面本事很大,这一点不用我多说,很多人都清楚。
李世济演《梅妃》
在那一时期,李世济通过人脉资源为自己争取过来了很多其他资源,这其中争取来了一霸占舞台就是十年的演出资源,使那时候的程派,好像就李世济一个人在演。
是别人的程派传人都没在了吗?都演不了了吗?显然不是,事实就是,不让你上台,你就是有通天的本事也干看着自己慢慢“烂掉”而毫无办法!这就是那十年程派的真实情况。
老一代不让上,年轻一代接不了班,只有李世济大演特演大改特改,由着性子折腾,没有别人的对比,再加上程派本来就好看,李的演法又是激昂而卖弄,这就使得一些对程派特性根本没有认知的浅薄粉丝,喜欢的不行,最后居然恬不知耻地为李老太树立了一个“中兴之臣”的桂冠!
实际上,今天程派的乱象,根源就是李,可以这样讲,程派所有的问题,除了嗓子“闷”这一点,其他的都能在李老太这里找到根据,从这一点讲,李世济是程派的“功臣”还是“佞臣”呢?
所以,有些济粉说的什么什么程派的“中兴之臣”,何其可笑!别人不让出来不让演,观众有选择吗?(这个可以查找那时候的文献,二代弟子也写过很多文章,记载过那一段时间程派的真实情况,例如赵荣琛先生的《粉墨生涯六十年》等书中都有详尽记述)。
为什么几十年后,随着程派名家一个个的重登舞台,程派三代相继顶上大梁,李世济的辉煌再也没有了,那是垄断没了,买不买就这一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所以,济粉们说的:“没有李世济就没有程派!”这种混话,该是一件多么可笑和罔顾事实想当然的事情,不是没有李世济就没有程派,而是她阻挡了程派的繁荣,如果当年,各个程派名家和李世济在同一起跑线上,那程派的繁荣就不会是“五小”以后的事情了。
那么改开以后,李世济借助着她的优势,不但霸占舞台,还对几乎所有程先生留下的剧目肆意下手,进行大删大改。用唐在炘和改编《梅妃》的编剧杨毓珉说的话就是:“你改吧!当删的删,当加的加,加出来的唱词,在唱腔设计上我包你不次于原来的。”
真的词和腔比原来程先生设计的好吗?未必,今天我们再看李世济的版本和原来老程先生的版本比较不难发现,好听的还是保留了人家老的唱法旋律,难以让人忍受的倒是新词新调。
》
新调的旋律,怎么听怎么受了样板戏的那种激昂风格的影响,这样算是李世济这所谓“新程派”的一种风格吗?“激昂慷慨”和老程派的“含蓄内敛”风格南辕北辙,和江采萍这个人物更是差之千里。
我们看见的舞台上李世济版本所塑造的这个人物,不是一位古代的受封建礼教约束的嫔妃,而是一位在思想上有高度觉悟,配上一把盒子枪穿上一双草鞋,能够拉上队伍重上井冈山的女革命者!
蒙尘日竟忍心把侬轻甩,
若不是逃身早险遭戕害,
幸而今重相会一诉余哀。
……
既捐弃旧纨扇难再重谐。
我这里望宸旒凄惶下拜
最后一场戏,是唐明皇梦见梅妃,心生思念和愧疚,这个和《太真外传》最后一场的“仙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梅妃带着离别又见的凄挽、思念和一丝丝的幽怨,不得不再分别的戚戚然,让观众看后回味而感伤,但并不悲伤却为剧中人物心生同情和感叹。这才是国剧“哀而不伤”所应该达到的效果,那就是呈现了“美”“善”和对后人的“警示,劝诫”。
那么我们再看李世济的改编版的这段唱词,先不说唱腔动作表情,但看唱词你敢相信这是一位古代受“三从四德”约束的贤淑女子而不是吴清华?李世济激情演唱的唱词是:
朝三暮四顷刻变,
盟山誓海成空言
我也不伴你这不仁不义、不明不智,
李世济版里的梅妃如同革命者一样怒斥唐明皇
我们看到在那“哐哐哐哐”如同演奏“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般激昂地伴奏声音里,李世济咬牙切齿,颐指气使地指着瑟瑟发抖的唐明皇,怒声喝骂,皇帝就如同接受大批斗不敢抬头不敢做声,浑身哆嗦,如同筛糠!实际这时候,两位主角手里还缺两样道具,那就是江采萍手里的语录本,唐明皇脖子上的挂着的大牌子!
大家说说这哪里是梅妃,这分明就是梅超风,这也不是江采萍,这分明就是江竹筠啊。